清朝时,扬州有奇人郭猫儿,善口技,其轶事曾记于《口技记》中。几百年后,在徐凝门社区也出现一位会模仿防空警报、架子鼓、小号、母鸡、公鸡等不同声音的“口技达人”,名叫陶建民,今年55岁。昨天,记者带着扬州秋影音爱情工作室的摄像人员,找到陶建民,拍下了他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
55岁“口技达人”能模仿10多种声音
得悉记者来采访,热情的陶建民特地换了一件紫色的唐装。在徐凝门社区的小天井里,拍摄的设备架好,等着他带来精彩表演。“我先给大家表演一段母鸡叫,咯咯……”若不是亲眼看见陶建民用嘴发出的声音,还真以为一只刚生过蛋的母鸡在向主人报喜呢。
接下来,是公鸡打鸣,架子鼓,小号等口技表演,每一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因为口技表演,需要投入大量的体力和气力,几种声音连续不断地表演下来,陶建民有些气喘。“与唱歌不同,这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气力的表演。现在年纪大了,以前能一下子表演个10分钟。”
陶建民所能模仿的声音,还有羊、狗等动物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弹棉花等声音,最近,他又练了一种蛐蛐的叫声。陶建民的绝活得到亲朋好友和周围邻居的认同,只要摆宴席,都要请他出个节目,让大家乐呵一下。
“电视上口技表演的各种声音,我基本都能表演,毕竟也练了近40年了。”陶建民自信地说。
他年轻时曾为口技表演远离家乡
39年前的1976年,因为唐山大地震带给人们的惊惧,陶建民能经常听到拉警报的声音。听着听着,他不由自主地去模仿那个特别的声音。
等到大地震的阴影渐渐散去,陶建民已经能用嘴发出很逼真的拉警报声,家人甚至也被他吓一跳。陶建民暗自窃喜,从此一发不可收,听到什么声音,都尝试着去模仿。“一种声音真正模仿到家,大约需要三四个月。”陶建民说,“也有怎么也模仿不像的声音,一般也要练到三四个月,实在不行,就放弃了。”
在22岁那年,原本在工厂里上班的陶建民,看了一个江西杂技团的表演一心向往之。在和团长交流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了工作,加入杂技团,既当口技演员,也当剧务、场记、管道具的工作人员。
他的技艺和勤恳态度,让老团长倍加欣赏。老团长怕人欺负陶建民,对团员们说,陶建民是我未来的女婿。老团长开玩笑的一句话,让陶建民和同样是演员的老团长女儿日久生情。
他想和同行砌磋交流保存声音
后来陶建民带着爱人回到扬州,没有了先前的工作,和妻子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扼杀陶建民唯一的爱好——口技。
“听到什么声音觉得有趣,就跟着学,久而久之,也能模仿10多种特别的声音。”做生意之余,陶建民再累,也没有放弃口技的学习和训练。他说,学口技首先讲究天赋,再则就是反复练习,口腔、舌头、喉咙等部位,要经常练习发出不同的声音,最后将这些声音反复打磨,发出最想模拟的声音。
这是陶建民39年来练习口技的总结,其间,也有爱好口技的年轻人向他学习过,他总是有求必应。“都是我在外地演出时教授的,后来他们有没有坚持就不知道了。”
如今55岁了,陶建民有一个心愿——和扬州的同行切磋交流,把模仿声音录制下来永远保留。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曾经与荷花池社区一位同样喜爱口技的孙先生交流过。“随着年纪增长,口技表演不如从前,特别希望和孙先生两人联手,一起把口技模仿的声音录下来。”
如果您想欣赏一下这位口技达人的表演,可以点击本报为陶建民特别拍摄和制作短片的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5MDkzMzAw.html。通讯员 姚鹃 记者 张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