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Pro成功密码与中国运动相机市场启示
中国本土品牌能否孕育出属于自己的“GoPro”?
“我们正进入一个科技与生活日益融合的时代。”
——NPD Group,本·阿诺德
GoPro自诞生以来,已从一个极限运动记录工具成长为全球科技消费品的代表,其市值一度超过60亿美元。在中国,百度指数显示,GoPro的关注度远超“运动相机”关键词本身,成为这一品类的代名词。
GoPro的成功主要可归纳为三点:精准定位、社交媒体传播以及恰到好处的市场时机。
1. 定位清晰
2. 利用UGC推动内容扩散
3. 把握消费趋势的节奏
凭借内容驱动策略,GoPro在营销投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增长,广告支出仅占营收的3.4%,但净销售额增长达41%。
国内AEE早在2006年便开始研发运动相机,不过当时的国内市场尚未成熟。随着GoPro进入中国,以及国内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如优酷和微博的兴起,让运动相机的内容分享生态逐渐形成。
目前,包括斑驴JourCam、VIDIT泉思、萤石S1等在内的创业公司纷纷入局,而老牌厂商也加快布局。
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差异化成为关键:
斑驴JourCam:强调性价比,定位于轻户外场景,并推出全球首款支持行车记录功能的运动相机。
VIDIT泉思:主打伴随式拍摄体验,强调可换镜头、移动端便捷编辑、地理位置信息嵌入等功能。
AEE一电:聚焦极限运动领域,面向高端专业用户群。
尽管产品功能不断优化,但整体来看,品牌建设和营销仍是多数国产厂商的短板。一些企业已开始尝试与体育赛事、内容平台合作来提升影响力。
最终,消费者对运动相机的需求仍在演进中,基础性能和用户体验始终是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
回顾历史,iPhone入华并未催生出一个中国的“iPhone”,而是推动了小米、华为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同样,中国运动相机市场也在等待真正具备创新力的本土品牌破局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