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们走到了万里长城最西端

终于!我们走到了万里长城最西端

嘉峪关

张斌告诉记者,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它北靠黑山、南临祁连山,关城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讨赖河边的长城第一墩,那里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嘉峪关依山傍水,紧紧扼守着河西走廊最狭窄处,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关城内外,呈现出绿洲和戈壁迥然不同的风貌。

张斌:西北长城大多是绿洲圈到长城里。我们这边有九眼泉,因为在史料上有记载“因有水而置关”,因为有水源所以选到这块儿,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智博在嘉峪关采访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右)

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咽喉”,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记者跟张斌一起通过东闸门进入关城后,眼前豁然开朗,穿过两侧的沙枣林,文昌阁、古戏台、关帝庙依次出现在眼前,给紧张的边关生活,带去了和平的气息,家园的味道。张斌说,这些非军事建筑体现了嘉峪关修建过程中布局合理的特点。提起这一切的起点,他又把记者的思绪拉回到600多年前。

张斌:朱元璋登基以后把元朝的势力赶到漠北以后,还残存一部分势力,从洪武二年开始,朱元璋就派了三位大将,分三路开始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五年(记者: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把北元势力打到敦煌以后,打完回来的时候看到这里的地势,就在此建关。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直到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才建成完工,中间历时168年。起初只是座土城,随后不断扩建,从内城到外城,再到罗城、瓮城,连同城外的城壕,南北两翼长城以及烽燧等设施,共同组成一条大约60公里长的军事防御体系。张斌说,嘉峪关的修建拉开了明万里长城的序幕。

张斌:它比山海关早了9年,因为这里是明朝版图的最西边。北元虽然灭亡了,但是蒙古族本部的鞑鞑和瓦剌,先后崛起又对明朝北部边境在这边活动,所以又在北部边防修筑长城了。

光化门

一路走,一路看。穿过朝宗门,往西走就是光化门,门上有楼叫“光化楼”,出了光化门就进入关城的内城。而站在光化门门洞内往西看,眼前就会出现“门中楼”的景象,那栋楼就是远处的“柔远楼”,意思是以柔致远,安定西陲。柔远楼与东门的光化楼形制和体量一样,都是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建筑,楼高17米左右,条石为基,第一层为砖木结构,二三层是木质榫卯结构。两栋楼之间就是内城的中轴线,中轴线北侧是游击将军府,南侧是演武场,无论布局还是建筑风格,处处展现着古代建造者的智慧和匠心。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嘉峪关西门正门采访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斌(中)

俯视内城 记者付建岭拍摄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墙高9米,加上1.7米的垛墙,总高10.7米。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告诉记者,墙体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沿着关楼延伸下来的台阶,记者终于登上了企盼已久的嘉峪关:周长640米的围墙,在东西两侧城楼周边围裹出两万多平方米的广阔空间,沿城远眺,祁连山雪峰连绵起伏,山色风光尽收眼底。

雪后嘉峪关

回首再望光化楼上高悬的匾额,“天下第一雄关”这六个大字,在雪山、关城、戈壁和蓝天的映衬下蔚为壮观。

下了关城,通过嘉峪关正门来到关外,莽莽戈壁中,一条大道蜿蜒向西延伸。向东回望,“天下第一雄关”依然保有古朴与庄重的原始风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斌特别指出,嘉峪关建成后几乎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宏伟的关楼更多的是国力的象征。

张斌:从建筑体量、形制来说,明清两代它都是中央王朝国力的象征,等于是王朝的一个标志在这儿放着,起到的就是平衡和维持好中原跟少数民族之间正常的秩序和融合的关系。

雪后嘉峪关角楼 嘉峪关广播电视台吕岩 闫莉薇拍摄

作为明朝的边关,与汉唐的阳关、玉门关相比,嘉峪关虽然向东收缩了五百多公里,依然是控制河西走廊的关键节点。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河西走廊是一个对于明朝向西发展,非常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不据有河西走廊的话,向西根本就谈不上。在嘉峪关这个地方十几里的狭长通道上,中间坐着一个关城之后,就把这块控制住了,所以他占领这一带的军事意义非常大。

嘉峪关

嘉峪关作为西域进入中原的标志,因朝贡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嘉峪关自然就承担管理丝路贸易的职责。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今天常说的“关照”一词就跟嘉峪关有关,当时出入关门必须持有朝廷颁发的“关照”。

董耀会:在朝贡的时候,嘉峪关就成了进入明朝领地朝贡的第一道关门了,一路再下来就有朝廷的驿馆去接待他们,安全保障和衣食等等安排就都有朝廷负责了。

以嘉峪关为连接点,明帝国与西域、中亚各国的贸易十分频繁,嘉峪关在维护丝路秩序的同时,更成了开放与包容的象征。

雪后嘉峪关远景 嘉峪关广播电视台吕岩 闫莉薇拍摄

让许许多多研究长城和保护长城的工作者骄傲的是,今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回想起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张斌:嘉峪关的长城保护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五十年开始,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比如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口号后,86年到89年对关城和周边长城进行过一次维修,之后2012到2016年国家文物局对嘉峪关和周边长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维修。它基本保留了关城原始的历史风貌。关城跟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这些历史信息要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嘉峪关春景 嘉峪关广播电视台戴喆拍摄

嘉峪关,如今已经成为西部旅游的热点。雄关壮阔,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深度融合,成为研究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也为扩大对外交流开放,“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借鉴,“天下第一雄关”今日依然辉煌。

记者 | 王谦、付建岭、王智博

图片 | 本文部分图片由嘉峪关广播电视台提供

编辑 | 芳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陇东义渠国的八百年风云
穆帅预测世界杯小组形势:亚洲4队垫底,英格兰压比利时
【岫玉百科】岫玉手镯可以戴右手吗,戴岫玉手镯的讲究
嘉娜宝防晒霜怎么样?好用吗?
5人因散布明星陈某某隐私被拘,明星被曝私事不应被视为“活该”
聚来客-湖南聚来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