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峄阳(约1639-1718) 名良相,字峄阳,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人(今属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胡峄阳在家乡著书立说,以教学授徒为业,虽然家境清贫,却坚守“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芥不与,一芥不取”的持身之道,为后人树立了淡泊名利、德行高洁的道德典范。他的主要著作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偶尔吟》《竹庐家聒》《友义》等十余部,在敦宗睦族、交友处世、修身养性、孝老养亲等方面,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2014年,“胡峄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城阳区目前唯一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亭街道不定期推出“胡峄阳传说”相关内容,今天讲述的是:胡峄阳传说之胡峄阳与鲁班。
咱这地场有这么个风俗,桥梁建成后,都要叫人们到桥面上来回走动踩桥,说是踩桥的人越多越好,能驱妖逐鬼,使桥梁更加牢固。
有一天,胡峄阳到崂山去。当走到一条河边时,看到一座新建起的大桥上有好多人在桥面上走动,他们一边夸赞大桥建的坚固好看,一边看着远处的山光水色。胡峄阳一看就明白了:这座大桥是刚刚建成,人们这是在踩桥。他看到桥上有那么多人,十分拥挤,自己又要急着赶路,便来到桥下想趟水过去。他正在脱鞋,突然桥上有人喊道:“老大爷,你不用脱鞋过河了,就从桥上走吧!”胡峄阳抬头一看,只见桥上说话的是一个脸面黝黑,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的汉子。胡峄阳开玩笑说:“我还是趟水过去吧,别从桥上走踩塌了桥。”那汉子一听不乐意了,有些恼怒地说:“你这老头儿,今天是大桥建成的日子,你怎么净说些不吉利的混账话。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鲁班,建的桥可多了,从没坍塌过。今日这桥就你这么个瘦老头儿上去一走就踩塌了?”可胡峄阳还是说:“我还是趟水过河吧。”鲁班听了更来了气,他从桥上跑到河底,一把拽住胡峄阳的胳膊就往桥上拉,边走边说:“你这不是存心笑话我吗?我真不信,你这老头儿能把桥踩塌了。”
他俩走上桥头时,胡峄阳转眼不见了。鲁班心里纳闷,寻思这老头儿能跑到哪里去?他正在东张西望找人,突然胡峄阳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只见他腰向前躬着,两手后背,不慌不忙地说:“那就走走试试吧。”谁知,胡峄阳刚踏上桥面,桥身就开始摇晃起来。他越往前走,桥身就摇晃的越厉害。当他走到大桥中间时,桥面就像是小船在海中遇上了大风浪,晃动的人站立不稳,踩桥的人们一个个惊恐万分,惊叫着搀扶在一起,生怕从桥上摔到河里。这时,鲁班也吓得面如土色,他急中生智,跳到河里,两脚分开,用足力气,双手托住桥面。胡峄阳一步一挪,颤颤微微地走下桥来,眨眼又不见了。
这时,桥上的人们七嘴八舌地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这老头儿来无踪,去无影,是不是神仙?”还有的说:“这老头儿一上桥,桥就摇晃,看他那干巴样儿,也没有多少分量。”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胡峄阳又出现在人们面前。鲁班急忙跑到他跟前说:“啊呀!老人家,你可惊煞我了!这桥还真差点叫您给踩塌了呢!”接着,他又恭敬地问道:“老人家家住哪里,怎么称呼?”“我家住流亭,叫胡峄阳。”人们一听这老头儿是胡峄阳,哪有不知道的,不由自主地纷纷围了过来。有人问道:“我们刚才在桥上,不见了你的踪影,你到哪里去了?”胡峄阳说:“我借来泰山试了试这大桥坚固不坚固,试完了我又送回去了。”人们哗地一下子明白过来:“怪不得刚才你把大桥踩得东摇西晃,原来你是背着泰山在桥上走啊!”
其实,当胡峄阳背着手,躬着腰吃力地走上大桥,桥面开始摇晃后,鲁班就知道不好。他是下凡的神仙,用神眼定睛仔细一看,见这老头儿背着一座大山在桥上走,知道今日碰上的不是凡夫俗子,可他是哪路神仙,自己怎么从来没见过?鲁班见桥面晃动的更加厉害,也顾不得多想,这大桥要真叫他踩塌了,自己的脸还往哪儿搁?于是,他跳下河去,用神力托住了大桥。当鲁班得知眼前的老头儿,就是刚刚得道成仙的胡峄阳时,赶忙上前施礼。胡峄阳还了礼大笑着对鲁班说:“你不用自报家门,我也早知道你,今日特为跟你开个玩笑罢了。”鲁班问胡峄阳要去哪里,胡峄阳说是要到崂山去耍,鲁班说自己把大桥建成了,完了心事,愿与胡峄阳一块去崂山。他俩便携手腾空而起,向远方飘去。
后来,人们把鲁班建的这座大桥,叫做“神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