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量化取向或定量研究,是一種透過數字、統計與邏輯推理來驗證假設、描述現象或推論因果關係的研究取向,強調在可控或大樣本的情境中蒐集可量化的資料。
與質性研究著重深度理解與脈絡詮釋不同,量化研究關注的是數據的規律性、普遍性與重複性,透過問卷調查、實驗設計、次級資料分析或數理模型建構等方式,取得大量結構化數據,並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推論。
要怎麼設計量化研究邏輯,才能回答我的問題?驗證因果的實驗設計(Experimental Design)透過隨機分派與嚴格控制變因,檢驗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適合在可控情境下測試介入效果或理論假設。
接近實務現場的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無法完全隨機分派,但仍嘗試控制干擾變因,探討可能的因果關聯。適合教育、社會政策等無法完全操控現場的情境研究。
描述現況的橫斷調查(Cross-Sectional Survey)在特定時間點大規模蒐集樣本資料,分析變項分佈與關聯。適合快速掌握族群特徵、行為模式或社會趨勢。
追蹤變化的縱貫調查(Longitudinal Survey)對同一群體進行長期追蹤,觀察變項隨時間變化的趨勢。適合研究發展歷程、行為改變或政策影響。
探討關聯的相關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分析兩個或多個變項之間的統計相關性,但不主張因果關係。適合發掘潛在連結或為後續因果研究提供線索。
量化研究操作方式問卷調查(大樣本統計分析)透過大量樣本收集結構化數據,運用統計方法進行描述或關聯分析。用在了解族群特徵、行為比例或變項間的相關性。
實驗設計(控制變因、驗證因果關係)透過操弄自變項與控制其他條件,檢驗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常用於心理學、教育、行為科學等領域的實證研究。
次級資料分析(使用既有統計資料或數據庫)不自行收集新數據,而是分析政府統計、公開數據庫或既有調查資料。可以節省時間與成本,適合做政策評估或長期趨勢分析。
數理模型建構或模擬建立數學公式或電腦模型模擬現象運作機制。常用於經濟、工程、環境變遷等需預測或優化決策的研究。
適合:社會科學、行銷、教育、自然科學等,需要「測量」、「比較」、「驗證假設」的研究。
2.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一種探索人類行為、經驗與社會現象的研究取向,強調在自然情境中深入理解個體的主觀意義與脈絡。
與量化研究著重數據統計與普遍性不同,質性研究關注的是特定情境下的深層意涵,透過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文字、影像等非數值資料,進行歸納與詮釋。
5個常見質性研究分析方法:理解經驗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探討人們「如何經驗」某件事,而非事件本身的客觀事實。研究者會邀請參與者深入描述內在感受,並嘗試擱置自身假設,捕捉真實經驗。
從資料中長出理論的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先大量蒐集資料,再透過編碼與歸納,讓理論自然浮現。適合應用在快速變動或缺乏既有理論的新興領域。
走入文化現場的民族誌(Ethnography)透過長時間的觀察與參與,理解文化背後的價值觀與行為邏輯。適合深入研究特定族群、社群或組織的文化樣貌。
深入一個故事的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針對單一個體或事件,運用多元資料來源進行全面剖析。雖無法概括所有情況,但能提供深度洞見與實務啟發。
從現場出發解決問題的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研究者與現場參與者共同定義問題、實施改變並反思學習。特別適合教育或組織發展等,需要持續優化實務操作的情境。
適合:人文、社會學、心理學、教育等,需要「探索」、「理解經驗」、「描述意義」的研究。